特征特性:屬甘藍型半冬性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種,全生育期長江下游地區234天左右,黃淮地區243天左右,長江中游地區216天左右。子葉腎臟形,苗前期生長較慢,葉深裂,葉色深綠,葉片厚,蠟粉厚,葉片較圓,莖桿粗壯,綠色,花淡黃色。株高170厘米左右,一次有效分枝9.2個左右,單株有效角果數黃淮地區308個左右,長江下游地區433個左右,每角粒數23粒左右,千粒重3.14克左右。田間抗性調查結果:長江下游地區菌核發病率32.67%、病指16.3,病毒病發病率28.9%、病指18.8;黃淮地區菌核發病率22.19%、病指14.36,病毒病發病率14.36%、病指6.53;長江中游地區菌核發病率11.78%、病指4.26,病毒病發病率1.25%、病指0.81。2005年抗病性鑒定結果:低抗菌核病,高抗病毒病。抗倒性中等。經農業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:芥酸含量0.35%,硫苷含量22.99微摩爾/克,含油量40.4%。
產量表現:2001-2002年度參加黃淮區油菜品種區域試驗,平均畝產169.43公斤,比對照秦油2號增產3.02%,2002-2003年度續試,平均畝產181.83公斤,比對照秦油2號增產4.96%;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75.36公斤,比對照秦油2號增產4.01%。2003-2004年度參加黃淮區生產試驗,平均畝產163.33公斤,比對照秦油2號減產1.35%。2002-2003年度參加長江下游區油菜品種區域試驗,平均畝產140.18公斤,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1.67%;2003-2004年度續試,平均畝產175.7公斤,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1.8%;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57.9公斤,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1.74%。2003-2004年度參加長江下游區生產試驗,平均畝產163.57公斤,比對照中油821增產9.31%。2002-2003年度參加長江中游區油菜品種區域試驗,平均畝產132.78公斤,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.63%;2004-2005年度續試,平均畝產172.63公斤,比對照中油821增產9.83%;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52.71公斤,比對照中油821增產6.11%。2004-2005年度參加長江中游區生產試驗,平均畝產170.08公斤,比對照中油雜2號增產9.14%。 審定意見: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,通過審定。適宜在陜西、甘肅隴南地區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蘇、浙江、上海、湖北、湖南北部、江西北部的冬油菜主產區種植。 |